西蜀网西蜀论坛

标题: 【视频】翠花街每晚凌晨开始到4:30都在施工,严重影响周围住户休息,望管理一下!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山小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04:59
标题: 【视频】翠花街每晚凌晨开始到4:30都在施工,严重影响周围住户休息,望管理一下!
请有部门,关注下噪音扰民翠花街的情况,项目赶进度也不能这样呀,施工公告在哪里?下面的视频是在家中,楼道,楼下的,从凌晨开始到4:30的时候还在施工。







作者: ygyg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09:50
暂时忍一下吧
作者: 最爱西瓜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10:01
大半夜这简直睡不着
作者: 葡萄酸酸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10:03
社区也不管一下吗?这肯定不是你一个人睡不着
作者: 多肉桃桃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10:04
一晚上脑袋嗡嗡的要遭钻穿了
作者: 小吴要长高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10:06
这不管简直说不过去,别人晚上不休息吗
作者: 肥仔快乐水    时间: 2022-11-17 10:07
听完你这三个视频得噪音感觉已经冒火了
作者: 13795773812    时间: 2022-11-18 09:16
没事,你可以投诉,然后停工!
然后等到过年都还修不好!
你又可以接着投诉为啥不加快速度施工!
人家还在加夜班为你们付出,你还不耐烦了!
作者: 贫穷人    时间: 2022-11-18 09:34
加快进度好挣过年钱
作者: 山小    时间: 2022-11-18 12:41
13795773812 发表于 2022-11-18 09:16
没事,你可以投诉,然后停工!
然后等到过年都还修不好!
你又可以接着投诉为啥不加快速度施工!

你是水军吗,还是施工方的。
作者: 绵阳市住建委    时间: 2022-11-18 15:00
尊敬的网友:
      您好,您反映“翠花街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”问题已收悉,我局高度重视,立即责成辖区中队调查处理,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: 11月17日,我局执法人员到现场调查处理,经询问施工现场负责人及现场查看得知,该工程为“绵阳市绵州记忆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设项目(一期)”,办理有涪城区住建局审批的“绵阳城区夜间建筑施工许可审批表”,申请夜间施工理由为:受运输条件限制,白天不能作业的渣土装运施工和混凝土浇筑施工,申请作业时间为:2022年11月15日22时至2022年11月18日6时。执法人员要求该负责人要严格遵守规定,加强施工管理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噪音,减少噪音扰民。执法人员将加大监管查处力度,进一步规范夜间施工文明安全管理。感谢您对涪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关心与监督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绵阳市涪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22年11月18日
作者: xs_rt28fujq    时间: 2022-11-18 15:17

绵阳的市中心地带,可定是要赶工期的
作者: 四川涪创    时间: 2022-11-21 14:58
市民朋友:
您好!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,涪城区启动了绵州记忆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设项目,翠花街的升级改造属重点改造内容,主要改造内容包括步行街管网、地面铺装、景观、绿化工程改造。
翠花街所处地理位置周边有商业群体、学校、住宅小区等,提升改造过程中,不可避免采用夜间施工。2022年11月16日晚进行了路面混凝土浇筑施工,因翠花街周边城市道路属重要交通枢纽,运输车辆受交通管制无法在白天随意进出,为了维护周边道路交通秩序,保障道路安全畅通,只能安排在夜间运输。混凝土浇筑为必须连续作业、不可间断的施工工序,商混车辆在白天无法进入城区施工现场,只能进行夜间施工。
为减轻噪声污染,减少对周围群众的影响,我公司已责令施工单位采取以下措施:
1.加快项目建设进度,缩短建设周期。
2.控制夜间施工噪音较大的作业时间,噪音较大的夜间施工作业不得超过22:00,以减轻、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。
3.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进行连续作业的工序,办理《夜间施工许可证》,并张贴在施工区域内。
4.需夜间施工的时段提前告知社区,并张贴夜间施工内容。




欢迎光临 西蜀网西蜀论坛 (http://bbs.xishu365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